LCD技術的光固化3D印表機

 

 

 

30多年前,3D列印面世那天,就是從光固化技術SLA(鐳射掃描)立體光刻技術開始的。所以光固化才是3D列印技術的老大。後來大家都知道的reprap的開源技術,讓FDM的熔融擠出技術走向大眾,SLS的燒結技術,特別作為金屬燒結,使3D列印走向高端應用。光固化自身也發展也層出不窮。

 

 

光固化主流技術,第一代SLA,利用紫外鐳射(355nm405nm)為光源,用振鏡系統來控制鐳射光斑掃描,掃過之處的液體樹脂就選擇性固化了。第二代DLP紫外數位投影技術,利用405nm光源,通過德州儀器的數位微鏡技術,選擇性的將面光源投射到液態樹脂使之固化。其中DLP技術包括大名鼎鼎的速度快100倍的CLIP連續列印技術。所有光固化技術的z軸方向分為兩種方案:桌面型都是光源在下,通過視窗和離型膜,成型往上拉出來;工業大型的都是光源在上,成型下沉到液面以下,液面不需要離型膜。

 

二、LCD技術的光固化詳解

光固化技術,除了SLA鐳射掃描和DLP數位投影,目前形成了一種新的技術,就是利用LCD作為光源的技術。LCD列印技術,最簡單的理解,就是DLP技術的光源用LCD來代替。我們可以回顧光固化技術的特點,每一個光固化技術的核心都是圍繞光源問題的解決方案,從鐳射掃描的SLA,到數位投影的DLP,再到最新的LCD列印技術。

很有意思的告訴你,其實LCD技術分為兩種,兩種還不一樣。其分界線就是光源波長,一個是405nm紫外,一個是400-600nm可見光。LCD掩膜光固化:用405nm紫外光(和DLP一樣),加上LCD面板作為選擇性透光的技術,是LCD掩膜技術(LCD masking)或者行業裡有很多各自的名字,例如選擇數位光處理(mDLP),液晶DLP技術,紫外掩膜固化等等。

 

LCD掩膜技術從2013年就有人開始研製。有興趣可以搜到最早的創客用普通電腦LCD顯示器去掉背光板,加上405LED燈珠做背光,試著列印uv樹脂。z軸的解決方案無非是滑塊,絲杠和步進電機,電機驅動板都可以用單片機類或者目前FDM最流行的RAMPS板解決方案。LCD的驅動其實和所有顯示器的驅動一樣,VGA或者hdmi接液晶驅動板再接LCD面板,背光用405nm燈泡或者LED陣列,加菲林鏡片來均勻分佈光照。

 

第一個商業用的LCD掩膜3D印表機要追溯到ibox nano2014年的一個較為成功的kick starter眾籌專案。

 

台最小的3D印表機,第一個最安靜的印表機等等。這個機器優點很突出,比以前的DLP要好些。不足是,一個是列印尺寸太小,3寸螢幕。第二個列印精度太差,200微米的平面內精度,因為那個LCD螢幕的解析度是比較低的。

 

同樣是kickstarter的一個項目,當然亮點仍然如同ibox nano強調的,價格便宜但技術好,又是高精度面成型的光固化,技術成熟度也很好,參數很感人,特別是速度方面。當然如同所有桌面級別的光固化印表機,這個是上拉式,樹脂槽下面是LCD板,再下麵是405背光。

 

目前國內好幾家幾乎同時推出5.52k螢幕的LCDMasking原理印表機,最大的特點就是,大家都用的5.5寸夏普某款2560*1440解析度的螢幕。據說這款螢幕價格便宜,解析度高,最有價值的一點是,能耐受高達幾百小時405nm近紫外光的摧殘。印表機大概長下面這樣。優點很明顯,樹脂便宜,機器也不貴,精度比第一代SLA高多了,設備體積小,做工也比較不錯。得益於開源的樹莓派硬體和軟體,離線列印或者無線控制列印都實現了。

 

機器代號或者廠家包含:wanhaoKLD1260YLD01、斯泰克、zhiyao、諾瓦、Easy3D…..當然還有其他不同解決方案。主要取決於採用不同螢幕作為透光的掩膜,LCD下面一般都是405led燈作為背光。這裡大家自行搜索吧。

上面列了這類印表機的很多例子,總結一下優缺點:

 

優點:

精度高。很容易達到平面精度100微米,優於第一代SLA技術,和目前桌面級DLP技術有可比性

價格便宜。主要對比前代技術的SLADLP,這個性價比極其突出。

結構簡單。因為沒有鐳射振鏡或者投影模組,結構很簡單,容易組裝和維修

樹脂通用。由於採用405nm背光,所有DLP類的樹脂或者大部分光固化樹脂理論上都可以相容。唯獨小心某些SLA專用樹脂,不一定相容性很好,主要怕曝光不足。

同時列印多個零件不犧牲速度。因為這個和DLP技術一樣,是面成型光源。

缺點:

LCD可選範圍很少:這個技術關鍵部件LCD,需要對405光有很好的選擇性透過,還要經得住幾十瓦405LED燈珠的數小時高強度烘烤,還有散熱和耐溫性能的考驗。所以不是每款LCD屏都能用的上。以上解決方案已經解決LCD選擇這個重要問題了。同時,建議用戶做好燒毀LCD屏虛更換的心理準備。這個LCD屏是易耗件。

 

 

LCD列印使用過程中老化。

列印尺寸偏小:這個其實沒毛病,桌面機器嘛,比起DLP機器或者桌面鐳射SLA機器還是半斤八兩的

最後一點是優點也是缺點:這些技術是開源的,技術壁壘低容易仿製,大家能共用或者DIY這種機器,只要你找到合適的螢幕。

 

可見光固化:另一種就是visible light cure,簡寫VLC,完全放棄以前所有光固化必須使用紫外光的條件,使用普通光(可見光,405nm-600nm)就可以使樹脂固化,實現列印。按原理區分就是光源再一次升級,用普通的LCD顯示面板,不加任何改裝或改背光,直接作為光源。當然,可見光固化不只局限於LCD螢幕,可以擴展到任何顯示器(等離子,CRT,背投,LED陣列,OLED)和任何投影(DLP3LCD Simple LCDLCoS)以及其他任何顯示技術(鐳射掃描成像,光纖陣列等等)。

 

它和上面LCDMasking的技術區別有兩個:

1.使用普通LCD螢幕,無需改背光

2.可以使用投影或其他顯示裝置做光源

上面第一點擴展來,就是手機平板的螢幕

上面第二點擴展開來,如果使用投影,就是類似DLP技術,但不用德州儀器的DLP晶片。

 

 

Olo是第一個使用手機螢幕實現光固化的消費級印表機,是眾籌網kickstarter裡邊智慧硬體的明星專案。OLO很好的體現了VLC技術對光源的不同要求,所以普通智慧手機的大螢幕都能成為印表機的光源。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手機自己集成主機板硬體和列印軟體,那印表機就不必再裝這些了。簡單來說,這個光固化印表機,貴的那一半已經在你手機裡(控制主機板,光源,軟體),便宜的那半個在那個黑盒子裡(z軸平臺,樹脂槽,遮光罩)。我總覺得這個和googlecardboard boxVR盒子簡直異曲同工!

 

OLO印表機對用戶的意義,在於3d印表機進入大眾消費,成為智慧硬體。可以預料到,基於VLC樹脂的3D印表機也會越來越多,核心特點就是利用各類消費級大眾化的顯示裝置,比如平板電腦的螢幕,家用投影儀,或者手機電腦的投影儀。所以也不奇怪,平板電腦變為印表機的專案已經在國外眾籌了。

 

最後介紹一下潘朵拉。全球範圍內,用可見光技術的廠家,photocentric是第一個,潘朵拉是第二個,目前OLO暫且算第三個。潘朵拉目前已經有量產機型。最新的是一款性價比高的10寸螢幕機器,在約200寬幅裡面實現約2千個圖元,精度達到100微米。目前針對創客提供了整機方案和DIY套件方案。

 

 

 

三、LCD光固化3D印表機回顧和展望

3D列印技術裡,相對於發展十多年的FDM成熟技術和中高端應用優勢明顯的SLADLP技術,LCD技術才剛剛開始。算上2013年第一個DIY設備或者2014年第一個商業產品,才幾年時間,所以成熟度遠沒有其他技術成熟,設備類型也屈指可數。考慮到本身LCD顯示技術發展也才是近十多年來突飛猛進的,以其為核心的這個3D列印技術才剛剛起步也不足為怪。

 

為什麼當年光固化從SLA鐳射掃描開始?因為當時最好的光源只有鐳射,強度高,聚焦細,還能被振鏡控制掃描。同時SLA技術依賴大範圍投入的高端工業雷射技術。一旦雷射技術成熟了,我們得到了光碟機技術,鐳射測距技術,鐳射切割和雕刻,還有鐳射(紙張)印表機,鐳射筆演示,當然還有我們討論的鐳射SLA列印。所以說鐳射成熟和大眾化,給我們帶來了不同行業的突破性發展。不過這個突破在20年前就發生了。

 

鐳射SLA發展十多年年後才有DLP投影技術,因此目前光固化列印的很多突破都在DLP3D列印上。DLP技術突出特點,一個是連續曝光,一個是面成型。這裡包括carbon3D的連續固化CLIP技術,速度達到百倍。 CLIP必須採用連續曝光,只有DLP能做到,所以這是很重要的前提條件。同時DLP的面成型促成了很多有特色的機器,例如很多珠寶級的機器只能用DLP的原理,才能達到100微米以下的精度。SLA固有光源亮斑太大,或者小亮斑掃描時間太長,不適合超高精度列印,同時這點也制約SLS技術(都要鐳射嘛);

 

FDM之類的精度就更加無能為力。反過來,DLP限制了大尺寸列印的可能性。為什麼呢?因為幾乎所有DLP都是用德州儀器的DMD晶片。只要德州儀器不願意(或者不爭氣),那麼我們的DLP光源就一直停留在1280解析度左右。於是很多DLP機器就犯了那個不可逃避的毛病:要麼列印大而粗糙,要麼小而精細,總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。因為x軸上那區區1000個圖元,拉大了就顆粒粗,精細了就範圍小;y軸同理。z軸不討論,放10微米的精度都沒問題。所以說DLP就卡在德州儀器的尿性上。當然在德州儀器99%的壟斷之外,我們還有其他DLP選手,我所知道的有國內的聞亭泰。希望能成為一匹黑馬,至少打破壟斷。

 

LCD固化技術稍晚於DLP技術。因為大家知道我們大眾的顯示技術包括面板和投影兩大類,都是十多年前發展的。DLP恰好偷了個空,能夠承受和處理405nm的光波,於是有了3d列印的DLP技術。同理,少數LCD面板也偷了個空,能忍受405nm紫外,於是有了LCDmasking這個技術。本人沒偷這個空,只是把這個視窗放大了,讓400-600nm所有的光信號都來實現光固化3D列印。不管是否是405nm還是可見光,LCD技術終究會打破DLP的那個魔咒(大而粗/小而精)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價格便宜量又足的LCD機器直接採用2K螢幕的。

 

這裡不得不提到LCD技術的一個硬傷:光效率沒有DLP高。但凡通過加大405nm燈的亮度來達到更多光通量,或者普通光通量的可見光LCD配合高敏感樹脂,得到的固化速度不能和DLP的成型速度相比的。有個實際參考值,同樣100微米厚固化,DLP是零點幾秒到幾秒,405nm紫外LCD或者可見光LCD需要十幾秒到幾十秒來固化。這裡引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,用DLP以外的投影加上可見光技術達到一秒以內的高速度,投影可以同時達到高速度,大尺寸,高精度,還有低成本。簡直完美,但目前還沒有商業化。

 

綜上所述,SLA賽跑起步較早,但發展受核心器件和專利制約。DLP起步較晚,但越來越體現出其強大優勢,唯一的問題是這架馬車只有德州儀器一人駕馭。LCD起步更晚,只是萌芽,還觸及不到主流設備的門檻,相關技術成熟度高,未來將奮起直追。當然,光固化技術,核心問題光源之外,還有軟體,自動化,應用和工業很多配套問題。另一個核心問題,光固化樹脂,也是一個核心技術。

 

來源:潘朵拉官方論壇

作者:唐天